服務熱線
86-21-54488867 / 4008202557
T/YGIIA 013-2023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大可枇杷
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大可枇杷的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保護范圍、產地環境、種植技術要求、產品質量要求、檢驗規則、標簽標識、包裝、運輸、貯存等。
本文件適用于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管理部門批準保護的地理證明商標大可枇杷。
術語和定義
大可枇杷 (Dake Loquat)
石林縣大可鄉及其保護區域,生產出的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i,果實在12月至翌年2月成熟,比正常枇杷(蒙自、四川等地)3~5月成熟早3個月,是地方農特產品。
保護范圍
"大可枇杷"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商品的原產地域自然地理范圍是:東經103°10'~103°41',北緯24°30'~25°03'之間,海拔1800m~ 2150m,總面積104.98km2。"大可枇杷"原產地域范圍行政區劃包括:云南省昆明市石林縣大可鄉的大可村、中龍村、結勝村、南大村、水尾村、器子腳村共6 個村。
產地環境
氣候條件
年平均氣溫16.3°C,最高月均氣溫30.2°C,低月均氣溫0.6°C,日照時數2096.8h,年均蒸發量1801.1mm,無霜期264d。
土壤條件
土壤質量應符合 NY/T 5010 規定。
灌溉水
農田灌溉水質量應符合 GB 5084 要求。
生產基地選擇
生產基地應符合 T/YGIIA 004-2023 規定。
種植技術要求
品種要求
選擇枇杷品種:'大五星'、'早鐘六號'等。
培育嫁接苗
砧木苗培育
采集充分成熟的果實,漂洗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播種:春播在2月上旬~3月上旬進行, 夏播5月下旬~6月下旬進行,把種子按距離2cm~3cm均勻地播在苗床上,其上蓋1.0cm~1.5cm厚腐殖土或細肥沃土,澆透底水,保持土壤濕潤。
嫁接苗培育
待砧木小苗長至4片~5片葉時移栽嫁接:在良種采穗圃采取健壯、飽滿、無病蟲害的枝條,春接2月~3月,秋接7月~9月,接穗留2個~3個芽, 隨采隨用,采用劈接法嫁接。
栽培管理
栽前準備
整地:栽植前全面翻耕,深度為40cm~50cm,清除碎石、雜草,耙平,山區坡地、丘陵區建成反坡梯田或魚鱗坑,整地后按栽植密度定點挖塘。
挖塘施底肥:挖長×寬×深=80cm×80cm×100cm種植塘,底層鋪20cm~30cm的作物秸稈(玉米桿、松針、修剪下的枇杷樹枝碎段等),在植物碎段上均勻撒少量石灰(每株50g),每株施入商品有機肥(氮磷鉀含量不能低于5%)30kg、鈣鎂磷肥1kg,同表層土混合均勻,回填土到高于地面10cm。
種植密度
寬行窄株種植。采用400cm×500cm或400cm×600cm規格,畝植27株~33株;南北向栽植。
定植
定植時間:枇杷地苗宜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枇杷袋苗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在雨季(6月~8月)種植為宜。
定植方法:在回填好的種植塘或種植溝上,按株距定點規劃后挖植樹塘,輕拿輕放,剝去育苗缽,在苗四周培土埂做成水盤,澆足定根水,然后塘面覆蓋草類或地膜,種植后10d~15d灌一次水,澆透,直到成活為止。栽植后千苗木距地面80cm~100cm處定干。
水分管理
灌溉水按照 GB 5084 標準執行。采用滴灌澆水。在3月~5月每月澆一次水,80kg/株/次,以根系主要分布土層(30cm~40cm)濕潤為限,雨季做好排水工作,進入10月后,視墑情及時補充水分。
施肥管理
按照 T/YGIIA 004-2023 規定的標準執行。以施有機肥料為主, 無機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為輔。大可枇杷果實采收后,3月施基肥。即在樹冠滴水處往外挖環狀溝(溝寬40cm、深35cm、長為一周)或樹基部兩邊挖直溝(寬40cm、深35cm、長2m),按照"栽前準備"施底肥進行;追肥3次,分別是壯果肥:枇杷幼果迅速膨大前施入,以優質復合肥(N、P2O5、K2O比例為1.0:0.8~1.0:1.0)為主。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20%~30%;采果肥:采果后夏梢抽發前施入,以商品有機肥為主,搭配優質復合肥,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50%~60%;花前肥:秋季花前施用,2/3商品有機肥,1/3優質復合肥,施肥量占全年施用總量的20%~25%。
枇杷修剪
大可枇杷常用豐產樹形結構:
主干疏層形:主干高60cm~80cm,樹高350cm~420cm,主枝3層~4層,主枝數量為:三層樹9個(4-3-2),四層樹11個(4-3:2-2),在第三層最上一個主枝上落頭開心。主枝上再配側枝,主枝、側枝和中心干上都配結果枝組。層間距第一層至第二層100cm~120cm,第二層至第三層80cm~100cm,第三層至第四層60cm~80cm。
變則主干形:干高60cm~80cm,樹高320cm~360cm,主枝6個~8個,不分層,呈螺旋狀錯落均勻地向上排列,每枝枝距25cm~30cm,其上每枝枝距40cm~50cm。主枝上再配側枝, 每主枝配側枝2個~3個,主枝和側枝上再配大、中、小型結果枝組。
大可枇杷2月進行春季修剪,以輕剪為主。幼年樹采取抹嫩梢的方法抹去多余的梢,成年結果樹通過疏梢減少枝梢數,使結果枝組充實健壯。對大年樹的結果枝進行疏刪,保持全樹生長枝與結果枝的比例為2:3-4;3-4月大可枇杷采果后老樹重剪,壯旺樹輕剪,結果多的樹重剪,結果少的樹輕剪。疏除密弱枝、病蟲枝、干枯枝、穿堂亂形枝、光禿枝;回縮衰老枝、延伸過長的下垂枝;短截結果枝和結果母枝;對徒長枝應根據樹冠空間大小酌情疏刪、短截或拉枝;在現蕾期修剪。剪除病蟲枝、密生枝、落花枝、徒長枝、下垂枝,調整結果枝與營養枝的比例。
花果管理
6月下旬~7月上旬按全樹生長枝與結果枝1:3比例進行疏穗。凍害重的低洼果園輕疏。7月上、中旬疏去花穗頂部支軸,留2個~4個支軸,留30朵~40朵花為度。凍害重的低洼果園輕疏或不疏。8~9月疏去病蟲果、畸形果、再疏去小果、過密果,每穗留果子6個~8個。9月底幼果生長到直徑1.2cm~1.5cm時,噴殺蟲劑和殺菌劑各1次, 重點噴果面,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噴后48h內用專用果袋套在幼果上, 套袋順序應先樹上部后樹下部。
除草
地膜未覆蓋的區域和種植溝內的雜草需及時人工鏟除或拔除。
凍害預防
采用塑料大棚、樹冠包膜、果園熏煙、果穗套袋或噴葉面肥等方法預防冬季低溫霜凍對批把幼果的危害,每年春秋季批耙園行間覆蓋稻草、麥桿等秸桿,覆蓋厚度為15cm~20cm。
病蟲害綜合防控
大可枇杷病害有炭疽病、葉斑病、花腐病等;蟲害主要有黃毛蟲、紅蜘蛛、木亂、果蠅等。
防控原則
針對枇杷的不同病蟲害及危害情況,按照"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綜合防治"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生態調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減少各類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
農業防治
采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起壟栽培、合理疏花疏果、避雨栽培、科學合理肥水管理等技術,冬春季清除樹上、樹下干僵果,摘除蟲袋,刮樹皮、集成燒毀或掩埋, 石灰水涂干、將樹冠下10cm厚土層過篩,撿拾在土中越冬的害蟲,集中消滅;或樹基培土、樹盤覆蓋薄膜; 生長季節及時撿拾枯萎樹梢、病蟲果、死蟲體等,及時剪除,帶出果園外集中銷毀;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等誘殺桃虹蟆、金龜子、蛾類等害蟲;采用懸掛黃藍板誘殺岈蟲、薊馬等害蟲;利用性誘劑誘殺;另外,深施有機肥(30cm以下),可有效改良批耙園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氣性和蓄水保墑能力,提高肥力;利用2年生大苗(苗高80cm、地徑1.5cm以上)建園, 當年完成定干、整形等工作, 定植后成園快, 抗性強,部分大苗當年掛果,次年投產,縮短批把園投產時間,節約土地成本。
生物防治
在果園中種植玉米、高粱、向日葵等,引誘蟲集中危害而消滅;利用長盾金小蜂、食岈瓢蟲、草蛉、赤眼蜂等防治害蟲;采用捕食螨預防紅蜘蛛、噴施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
化學防治
農藥使用應符合 GB/T 8321 相關規定要求。發病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藥劑進行科學防治;枇杷炭疽病防治在盛花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及時噴布;枇杷花腐病主要在幼穗期、果胚期和幼果期用奇農素1袋(10g)+井崗霉素2袋+洗衣粉2.5g,加水15kg左右噴;紅蜘蛛用殺螨脒40mL兌水50kg噴霧;枇杷果蠅防治在成蟲盛發期用毒餌誘殺成蟲。
采收包裝
大可枇杷成熟期在12月~次年2月,在果皮充分著色成熟時分批采收,若作長途運輸的果實7成熟時采收。采收前不必取袋,可以連袋采摘。采摘時左手扶住果穗,右手捏住果柄或小支軸,用枝剪剪下,不要擦傷果面絨毛,碰傷果實,采后輕放在墊有棕片或草的果籃中。根據果實成熟期差異,同樹上的果實分批采收。包裝應符合 GB/T 191 要求, 按同品種、同規格分別包裝。
產品質量要求
感官要求
大可枇杷的感官要求應符合表1的規定。
理化指標
大可枇杷的理化指標應符合表2的規定。
檢驗方法
可溶性固形物% NY/T 2637-2014
NY/T 2637-2014 水果和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測定 折射儀法
總酸% GB 12456-2021
GB 12456-202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總酸的測定
京都電子KEM 臺式數顯折光儀 RA-600
京都電子KEM 手持式數顯糖度計 BX-1
京都電子KEM 自動電位滴定儀 AT-710S